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泰兴名人 > 政坛俊彦 浏览正文
清操自守 高风亮节 ——十大廉吏光彩照人

泰兴古代廉吏辈出,为泰兴历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。 “廉”,作为一种美好的品格,一种内涵的精神力量,支配了泰兴廉吏的言行,他们以亷为本,或志行修洁,自奉简约;或刚正不阿,执法持平;或为政宽惠,勤谨奉公;或革奢务俭,为民兴利;或抑制豪强,彰善惩恶,凡此种种,都给后人留下了可资教育、激励、规范的参照。

 

(1)翟善: 官居宰相 无地起楼 

 

翟善(生卒年不详),字敬甫,泰兴县城人。明洪武二十一年入选国子监,授吏部文选司主事,后转任员外郎。洪武二十六年,主持吏部事务,升任吏部侍郎、代理尚书。洪武二十八年授吏部尚书。其时朝廷撤消丞相职位,吏部尚书实为百官之长。

据《明史》记载,翟善仿效唐代《六典》,把五府、六部、都察院以下各机构设官分职的制度,编集成《诸司职掌》1O卷,书成后,朝廷颁文刻行,公布于中外。随后又制定颁发“吏役考满给由法”,定期选拔优秀胥吏充任司、卫、府、县各官。翟善精通经学,奏对引经据典,对答如流,颇合皇帝心意,太祖对大臣们说:“翟善虽年少,其宇量宏阔,他人莫及也!”又说:“翟善,朕之良佐,何患天下不治者!”皇帝让工部为翟善在家乡营造府第,翟善恳切辞谢说:“家乡地狭,同宗亲属又多,而且臣在职没有什么政绩,那里敢花费国家的钱财呢?”洪武称赞道:“官居宰相位,而无地起楼,善与寇准同风矣!”皇帝又想免除翟善家的戍籍,翟善说:“今天下刚定,边防应该增强,臣一人岂敢违犯规定?”皇帝更为器重他。

 

(2)李俨: 洪武柱石 治国能臣 

 

李俨(1328—1376),原名民瞻,明太祖朱元璋御笔改名俨。元至正四年乡试举人。

洪武元年李俨选充通赞官,洪武二年升宝庆卫知事,洪武三年转大都督府都事,洪武五年作《论辅治三计》,深得明太祖赏识。朱元璋称赞李俨“丰姿俊伟,词器轩昂,非寻常者流”,擢升为刑部侍郎,勅命前往陕西宣谕教化。行前,明太祖嘱咐李俨:“西秦之地,朕常亲临,卿此去当以至公处心,以符朕望”,并赐上方宝剑,让他“便宜行事”。李俨不负皇上厚望,,“岁未期,其地称治”。洪武六年四月,李俨回京复命,升任刑部尚书。同年十一月,调任户部尚书,朱元璋在任命诏书上盛赞李俨 :“前任刑曹,去非法,定五刑,决疑狱,允称其职胜,汉之廷尉正黄霸也不过如是。今掌户曹,联与定厥事,无不精审,决无再论,虽唐刘晏岂能过乎?朕当以柱石倚。”在奉天殿举行的任命仪式上,朱元璋赐李俨一品金织仙鹤袭衣金带,让他穿戴停当,由宋濂、刘基等人礼送回家。洪武七年,李俨升迁陕西行省参知政事,“国家建行省,以分镇方面,凡兵民之政皆领焉,任实重矣。居是职者,必才略足以经济,乃充称之尔惟懋哉。”洪武九年六月,李俨在陕西积劳成疾,卒官。消息传到京城,朱元璋下令“辍朝一日”,祭祀李俨。

李俨原为当涂人,娶泰兴望族朱十一公女为妻,生子三:珪、玺、琳。既卒官,珪等自陕西以骨榇归,依舅氏,而葬于姜溪之原。

 

(3)何棠:呕心沥血 积劳成疾

 

何棠(1472—1522),字爱之,号仲长,泰兴黄桥镇人。明正德六年进士。

何棠初任礼部祠祭主事。因忠诚笃实,勤政廉洁,声望颇高,礼部尚书毛澄甚为器重,不久,升任员外郎,后又升为郎中。因谏阻武宗南巡,受朝廷杖刑。正德十五年,出任直隶广平知府。广平府在今河北省南部,包括鸡泽、邯郸、广平等县,地处京畿,土地贫瘠,出产不丰,百姓十分穷苦。因介于大名府与河间府之间,帝王乘舆往来频繁,额外赋税、摊派极多,地方和百姓不堪负担。何棠到任后不久,即呈请当道说,广平府面积是其它府的一半,花费却与他们相等,很不公平,要求减轻赋税。这一请求起初没有获准,但何棠为民请命,不怕冒风险,经多次请求,最后得减其半,“民欣然加额以庆”。何棠则说,“守为民之父母,岂忍剥赤子以自安?”同时,何棠还呈奏改革官租驿传,减少种马,捕治豪强,百姓大为悦服。后因积劳成疾请求归里,不久辞世,“广平人得悉来泰致吊者甚众”。

 

(4)封源洁:廉洁贤能 兼理五县

 

封源洁(生卒年不详),宇一清,号益斋,泰兴人。明嘉靖十年岁贡,入太学,授许州判官,迁任荥泽知县;再任河阴知县。

当时河阴属郑州,由于赋役编派不均,加之胥吏从中舞弊,人民受害已久,逃亡过半。封源洁到任后,询问百姓疾苦,调查情况,剔蠹除奸,平均赋税,减免差役,不分贫富统一遵守,于是外逃者纷纷返乡复业,百年积害迅速革除。时郑州所属六县同有此弊,州官仰慕他廉洁贤能,又令他兼理其余五县。封源洁每到一县,发奸摘伏,兴利除弊,人民称便。

封源洁积劳成疾,辞官返乡,离任登舟时,行李萧然无几。时吴承恩题诗相赠:“试看舟中何所有,一琴一剑一书囊”。封源洁归田后,布衣蔬食,处之怡然。去世时,河阴百姓从数千里以外,来泰哭拜吊唁。

 

(5)何璇:兴利除弊 心系民瘼

 

何璇(1517—1552),字德斋,号丰里。泰兴黄桥镇人。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。次年春,出任浙江山阴(今绍兴)县令。

何璇下车伊始,即约请当地百姓,询问民情风俗,了解民之疾苦,大力为贫困百姓减免赋税、减轻徭役,使他们得到休养生息。他还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建筑,以节省财力。外出巡访,轻车简从,不讲排场。他为人宽厚而严明,平易而正直,县内如有灾情,他立即组织赈济;属员及百姓中有人生病,他亲自或派人前去探视。

何璇对待善良百姓“如冬日之日”,对待邪恶之辈“似夏日之日”。一些吏卒依仗自己在官府做事而作威作福,欺诈勒索良民,百姓视其如虎与蛇。他一方面制订条例,严加防范;一方面明查暗访,一旦发现有劣迹者,严惩不贷。对社会上为非作歹之徒,严加打击,更不手软。

山阴地处杭州湾,常有倭寇登陆骚扰。何璇虽一介书生,却颇通兵书,亲自指挥,操练士兵,以保地方和国家安全。

由于政绩卓著,何璇晋京受到嘉靖皇帝的褒奖,擢升为兵部主事。

 

(6)何镤:吏瘦民肥 遗爱一方 

 

何镤(1549—1601),字肄卿,号襟宇,晚号黄谷山人,泰兴黄桥镇人。明万历十六年举人。

万历二十一年,何镤任德兴县知县。德兴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县份,但何镤的个人生活却十分清苦。明时的官员,知县年俸只有四十多两白银,往往靠征收钱粮榨取百姓。征粮食,说漕运时有损失;征银子,说火耗有损失,于是在正额之外,加收若干粮食或银子,叫做“耗羡”。何镤征收田赋,总是让百姓自兑自封,不肯有丝毫超过。

何镤审案十分精明能干。那些奸刁巨滑的老吏欺骗不了他,佐助他的六曹们只能奉行文书而已,不敢从当事人身上弄一文钱。不少吏员见无利可图便纷纷开溜,想物色一些人来接替,这些人也都是想方设法躲避。于是民间很快流传颂扬何镤的民谣:“何侯为令,吏瘦民肥”。

何镤离开德兴的那天,乡绅父老们沿途设宴相送,掩面哭泣道:“何侯为我们造福子孙,为什么突然把他调走啊!”德兴民众为他建了生祠,知府程道渊为他撰写了《永祀襟宇公生祠碑记》,吏部给事祝世禄为他写了《德兴县知县襟宇公德政遗爱碑记》。

何镤曾任白鹿洞书院洞主。著有《绣斧西征录》,《四库全书》总目有介绍。

 

(7)舒曰敬: 贫不能行 遗带換钱 

 

舒曰敬(1558—1636),字元直,号碣石,江西南昌人,进士出身。任泰兴县令时,打击地方 “豪强”, “民甚戴之”。

舒曰敬为官清廉,脾气“强直”,得罪了下来考察的吏部官员,加之地方恶人告刁状,吏部免去了他的知县职务。听到消息后,数千百姓聚集衙门申诉,请求收回成命,但 “当事者执不可”。舒曰敬去官后“贫不能行”,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,只好将自己做官时的腰带解下来换钱作盘缠,见此情景,老百姓“哭声震市”,大家暗地里凑钱把舒曰敬的腰带赎出来,并专门在东门为这根腰带建了一个遗带亭。泰兴士子张京元又奔赴千里之外,找到状元公焦竑,请焦竑为舒曰敬立传。舒曰敬的遭遇引起焦竑的共呜,状元公欣然命笔,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名篇《遗带亭记》。百姓们在遗带亭内勒石立碑,碑文由张京元书写。

舒曰敬回南昌后,任白鹿洞书院洞主,“一时名公巨卿,多出其门”,“四方问业者,履满户外”。舒曰敬的门生中最为出名的是明末科学家、《天工开物》的作者宋应星。

 

(8)张茂枝:为人表率 敦尚名节

 

张茂枝(1622—1695),字因亓,号芝园,泰兴县城人。清康熙十五年进士,官内阁中书。任职期间,忠于王事,勤于职守,“朝野推崇”。

康熙二十八年夏,酷暑难捱,,朝廷命张茂枝“补缺西清一席”,赴“内阁办事”。时年68岁的张茂枝冒暑兼行,疾趋办事,积劳之余,旧疾举发,未数月,即辞官归乡。为了表彰张茂枝的功绩,朝廷敕授徵仕郎。

张茂枝“性严整,敦尚名节”,“见人慈爱恭敬”,“而其规过奖善,不遗余力”。张茂枝母亲去世后,“公哀毁骨立”, “典衣鬻钗以办,不累两弟” ;“后十余年,太翁增公殁,公哀毁如前”,“析箸之际以己所应得,公为祭产,俾子孙世守”;对兄弟,“兄弟同居,晨昏聚首”,至于济困扶危,张茂枝更是 “有如救焚拯溺,寝食不遑”,“大抵砥砺名节,扶持公道,不事党援,不入公庭,不立城府”,“邑中有吉凶不给者,必周之;有冤抑不白者,必伸之;有过失不改者,必争之”,“人有为非义者,咸相戒曰:‘毋使张君知也’。”

张茂枝去世前,叮嘱儿子张丕扬严守道德规范,说:“吾一生坦白,上不欺天,下不欺人,自少至老,终不变节,今则视死如归,绝无留恋。”

 

(9)张玉履:垂橐归里 一尘不染

 

张玉履(1646—1728),字履上,号松峰,泰兴县城人。清康熙十八年进士。

张玉履初授山西长子县令时,十分关心民间疾苦,兴利除弊,整肃吏治,“凡刑名钱谷必躬必亲,不稍假权于幕友”。“清正廉洁,一尘不染,藉藉人口,古称邵杜,何以加兹。”离开长子县时, “邑人怀之,为立去思碑,建生祠祀焉。”

张玉履后任行唐县知县,善政善教,史称“字民肃吏,垂橐而反”。后人赞他:“性敏而仁厚,所在多惠政,闻两邑之民,或曰神君,或曰慈母,岘山渤海之谣,藉藉满辇下。”

张玉履两次担任顺天考官,康熙朝名臣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、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均出自其门下。雍正元年,鄂尔泰督扬州,拜见恩师时,张玉履要他“不爱钱,不畏势,不受请托,以求仰答君父”。雍正三年,张玉履八十岁生日,鄂尔泰准备到泰兴为其祝寿,张玉履力辞,鄂尔泰知道张玉履从不受礼,只好亲笔书写了一块屏风,派人送给恩师。

 

(10)吴存义:长跪劝捐 赈济灾民

吴存义(1802—1868),字和圃,自号荔裳。泰兴县城人。清道光十八年进士。先后任太仆侍郎、通政使、工部侍郎、礼部侍郎、刑部侍郎。

道光二十八年,吴存义因丁忧回家。次年夏,恰逢家乡发大水,引发饥荒。沿江百余里,房屋漂没,灾民只能栖息野外,白天靠买一点饼子充饥。吴存义倡议赈灾,亲自到富家劝捐,知县张行澍亦大力组织富户响应。富家捐出钱粮时,吴存义总是长跪说:“我替数十万灾民谢谢啦!”大家被他的诚意所感动,一个多月共捐钱十九万余缗,购买米谷。当时,有人劝吴存义说:“你乃朝廷命官,岂能下跪于民,这有丢官的危险。”吴存义全然不顾,遂核户计口,用小船分发灾民,从而做到了“饩不唐捐,境无道殣。”

吴存义告老还乡后,自奉清淡,却常为乡人排忧解难。每逢春节,必亲自逐户向左邻右舍贺年,虽茅屋陋居,亦不例外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Copyright(c) 2014 泰兴市文化博览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:泰兴市府前街 电话:0523-87612769 苏ICP备15023089号-1

最佳使用效果:1024*768分辨率 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复制、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