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泰兴名人 > 政坛俊彦 浏览正文
忠于职守 造福桑梓 ――十大贤令泽披后世

从三国时荒无人烟的隙地,到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滨江新城,在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,有一个群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他们的名字理所当然地镌刻于青史,铭记于人们心中。

 

(1)闻名淮东的“汪泰兴” 

 

汪穀(生卒年不详),字次元,江西婺源人。进士出身,,北宋嘉祐间泰兴县令。

汪穀在泰兴任内,有一年发大水,田与江通,百姓无以为食,转运使仍向各县频催秋赋,不肯宽限。汪穀审视灾情,拒不执行,并豁免全部秋赋。转运使大怒,复办文催索,急如星火。汪穀毫不惊惧,处之自如。朝廷派遣龚鼎臣至淮南调查安抚。龚到泰州通知各县令聚至州衙,责备说:百姓已饿得不能生存,而你们却强行收赋,为民父母岂能如此?泰兴县令为救灾民,赦免田赋,值得推崇。龚即趁泰州知州宴请之际,邀汪穀入座,后又具奏章推荐。

当时,县内滨江地区,农民多依沙围田,因江潮冲刷,时间一久,沙溃田毁,而农民却仍需按原田亩数交纳赋租,此事经历数十任县令都无处求免,唯汪向龚鼎臣呼吁,奏请朝廷连同陈欠一并免征。汪穀为民请命,为泰兴百姓所赞颂,“汪泰兴”遂闻名淮东。

 

(2)断案如神的刘宰 

 

刘宰(生卒年不详),进士出身,南宋嘉泰二年泰兴知县,因处事机敏,善于断案,深受百姓爱戴。

一次审讯杀人犯时,犯人陈述杀人原委称:曾在神前祈祷,刀跳三跳故杀三人,这是菩萨指示不能违犯。刘宰当场斥责其言行之荒谬,并请示上级,拆毁妖庙,将凶犯斩首示众。又尝巧判租牛一案:邻县某向泰兴某人租一牛,双方为儿女亲家。牛主亡故,亲家趁治丧之际偷走租券。牛主之子屡讼于官,不得直。后诉至刘宰前,刘即觅二丐,告以情由,假系入狱。审讯时,丐按嘱诡称盗牛卖于邻县租牛人,刘宰即派人同丐前往验看,租牛人称:“牛租自泰兴”。丐力辩为己所卖,租牛人急出示租券为证,遂与衙役相持到县。最后盗券者被迫还牛偿租。再如金钗案、不孝案均可见其苦心孤诣:一富室遗失一金钗,在场者为二女仆,送官后,均称冤枉。宰即令二人各领一芦管回家,明日验管。并宣称清白者管长不变,盗窃者管将长二寸。翌日审查,发现一管未动,另一管短却一段,讯问后,真相大白。

刘宰为教化县民,曾作《劝农文》广为宣传。

 

(3)重建家园的吕秉直

 

吕秉直(生卒年不详),和州人。明洪武元年泰兴知县。连年战乱泰兴“垣堞残毁”,百姓“家道荡析”,原有城墙和城内民房,包括宋高宗绍兴年间建的孔庙均“燬于兵”。

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,吕秉直带领泰兴人民克服困难,重建家园。《光绪泰兴县志》记载:“元邑新附,披榛翦棘,百废具举,为政不事苛细,务以廉耻风人。” 《嘉庆泰兴县志》评价吕秉直:“为人纯笃无伪,果敢有为,为政大体,尤敦尚廉耻,邑人称慕之。”

 

(4)贷粟惠民的蔡暹

 

蔡暹(生卒年不详),零陵人。进士出身,明成化十八年泰兴知县。

蔡暹在泰兴仅做了一年知县,但深受百姓爱戴。《嘉庆泰兴县志》称他“政教兼举,宽猛得宜”,《光绪泰兴县志》称他“政洽民隐”。他在泰兴最大的功绩之一是当年泰兴大饥荒,他“贷民粟一万三千三百余石”,故“人蒙其惠”,老百姓得到实惠,度过了饥荒之年。他去任离开泰兴时,还把泰兴西南一带水患严重,急需筑堤的实际情况上报扬州同知李绂,后来,朝廷根据蔡暹的建议,“筑堰邑西南,自保全乡至庙湾港,长一万六千九百二十五丈,广三丈五尺,高一丈”,解决了长期威胁泰兴西南一带的水患,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。

 

(5)“强颈”为民的罗贤 

 

罗贤(生卒年不详),蓬溪人。举人出身,明弘治十四年泰兴知县。罗贤任内重教育,“勤劝课”,大兴水利,疏浚了县西南三十里处的新河。泰兴乡贤张羽称赞他“茂宰时怀洚水忧”。《光绪泰兴县志》评价他“政在惠民”。

罗贤还是有名的“强颈”县令,史书上称他“不避强御”。泰州光孝寺僧想侵占泰兴百姓的良田,百姓奋起反抗,光孝寺僧“争田不得”,就想了一个坏主意,把这些本不属于他们的田地献给京城的皇亲国戚,这些权贵拿着光孝寺的献地文书到泰兴来测量田地。罗贤慨然道:“夺贫民产,以益贵豪,令不为也。”他顶住压力,坚决制止了权贵的胡作非为,使光孝寺僧人借刀杀人的阴谋破产,从而保护了泰兴百姓的利益, “民业始定”。

 

(6)筑城安民的姚邦材 

 

姚邦材(生卒年不详),字抡伯,浙江归安人。进士出身,明嘉靖二十九年泰兴知县。

时泰兴境内内忧外患,一方面,盗贼横行,危害百姓;另一方面,“海氛孔亟”,倭寇经常骚扰。姚邦材上任后,安抚百姓,休养生息,使泰兴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。对倭寇则是“增置城守”,当朝廷下达筑城命令后,泰兴百姓担心要负担沉重的劳役,“浮议”不断,姚邦材体察民情,调度周详,富家量力出钱,贫者计口给粮出力挑堑,于是,民心趋一。在施工过程中,昼夜兴作,“惩奸劝勤”,施工人员“莫敢怠遑”,畚锄鳞次,城墙“阅期月而功告成”。城墙建成后,泰兴的老百姓民心安定,很感激姚邦材。不久,倭寇又来骚扰泰兴,军士在城墙上射杀两个倭寇,面对“高城深池”,倭寇无可奈何,只得退去。告老还乡的原兵部侍郎张羽惠“桑梓之念,江湖之忧,赖以一释”,挥笔写下了《泰兴县城堑落成记》,颂扬辛勤筑城的县令姚邦材: “君候遗爱比甘棠,吾民世世铭肺肠”。

 

(7)画疆制匡的许希孟 

 

许希孟(生卒年不详),河南固始人。进士出身,明嘉靖四十五年泰兴知县。

当时,泰兴“沧桑屡易,地瘠民贫,加以田赋不均”,土豪劣绅占有大量肥田沃土,却千方百计地通过降低土地等级和隐瞒面积来逃避赋税,把沉重的赋税负担转移到广大农民身上,贫苦农民不堪忍受沉重的赋税,离乡背井,远走他乡。许希孟发现了这一弊端,“亲行畎亩,画疆制匡,以五等定则,仿古户役法,诸徭悉均之田,著为令”。在测量过程中,许希孟认真负责,亲为踏看,“相地之高下肥瘠而一一区分,其等第不爽毫发” 。许希孟的这一行动,遭到泰兴土豪劣绅的抵制。有乡民向许希孟反映测量中的问题,县衙里的“奸胥故短其度以量之”,所以测量的结果和过去一样,许希孟亲自重新测量,发现问题,“奸胥立置于法”。史书上说,许希孟“通敏明决”,“有奸胥蠹役舞文玩法者,立毙杖下”,“ 见者慑伏”。于是,“邑人称快”,“百姓始有田里树畜之乐,而邑赖以安。”

为了纪念许希孟,泰兴百姓为之建祠,将当日丈量土地的木制“准则”,用作许公祠的门槛,并将许公用过的“矩矱”存放在祠堂中。

 

(8)教化民风的段尚绣 

 

段尚绣(生卒年不详),湖广黄梅人。举人出身,明万历十四年泰兴知县。

其时的泰兴由于穷困,不少人沦为盗贼。段尚绣到任后,以长者的风度宽以待民,让百姓休养生息。同时,注重对泰兴百姓的思想道德教育。在他主持下重修了损毁已久的庆云寺。那一年,泰兴大旱,段尚绣亲至庆云寺祈祷求雨,“甘霖应祷至,四郊霑足。”在黄桥,他重修了顾孝子墓,镌刻“宋顾孝子墓”碑,并亲写小序,称“孝子之孝,感天地,格鬼神”。 对沦为盗贼的平民,他改“剿”为“抚”,加强教化,改善生存条件,使盗贼得以肃清。泰兴有一些商人,常常通过行贿来谋取非法利益。段尚绣抵制他们的利诱,不受他们的贿赂,但同时又不用苛刻严急的政令来厉约他们,而是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经商环境,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。在他的治理下,泰兴的民风日趋淳朴。

 

(9)织布济贫的张行澍 

 

张行澍(生卒年不详),字瀚门,河南祥符人。举人出身,清道光二十八年泰兴知县。

这一年六月,泰兴遭到强台风袭击,江水暴涨,平地水深数尺,沿江百余里房屋被大水冲没,受灾的百姓全部“露栖”。张行澍召集官吏和地方上的乡绅商议集赀,按人口赈灾,发放口粮。在他的努力下,泰兴老百姓大灾之年没有人饿死。第二年,张行澍又带领百姓修建了坚固的江堤,疏浚了诸港及其支流。

张行澍廉洁奉公,生活清贫。他很孝顺母亲洪氏夫人,把母亲接到身边。张母不肯清闲,跟在老家一样,整天忙着纺纱织布。张行澍挤出有限的生活费用,采办棉花等物资,支持老母织布济贫,以至一年四季后衙机杼之声不绝于耳。冬天,张行澍将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衣拿来救济穷苦百姓,自己却不肯留下一件新衣过年。张行澍死后,家徒四壁,一个叫孙寅的泰兴人因事到河南去,路过张行澍老家,目睹张家清贫之状,不禁凄然泪下,拿出盘缠来帮助张的家人。

 

(10)“博爱”县令龙璋 

 

龙璋(1854—1918),字研仙,号特甫,别号甓勤,晚号潜叟,湖南攸县人。举人出身,清光绪间两任泰兴知县。辛亥革命后历任湖南参议院民政司司长、湘西巡按使等职。

龙璋十分关心农业生产,担任泰兴知县不久,即上书督抚,陈述兴修水利的重要性。报告获准后, 又发布《劝民开港修圩文》,动员县民全力投入,先后开浚干河十余处。他创设蚕桑公所,从浙江湖州购进桑苗二十万株,并编写了三万字的《蚕桑浅说》,广发四乡。民国二年,全县桑园已达624亩,桑树30万株。

龙璋尤致力于教育改革,率先将泰兴襟江书院改为县学堂,捐款三千多块大洋,用于建筑校舎、购置书籍及设官医局。龙璋还大力倡导出国留学,如丁文江、周铭辰、王一飞等都得到他的帮助。

龙璋在泰兴六年,政声颇佳,被泰兴人尊称为“龙青天”,民间至今仍流传着“龙璋脱靴”的故事。

龙璋还大力支持革命活动。早在1903年,黄兴、章士钊为筹集建立华兴会的经费,特赴泰兴拜访龙璋,结果如愿以偿。1904年黄兴因万福华案在上海被捕,蔡锷赶到泰兴向龙璋求救,龙璋“得千金购物付狱,奔走营救,从上海会审公廨将黄兴保释出狱。龙璋的革命业绩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赞誉,孙中山曾亲笔书写“博爱”二字相赠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Copyright(c) 2014 泰兴市文化博览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:泰兴市府前街 电话:0523-87612769 苏ICP备15023089号-1

最佳使用效果:1024*768分辨率 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复制、转载